百年大党的精神密码(9)

作者: 时间:2022-09-10 点击数:

      对于学了十年中文的博士林雅华来说,她是怎样走出术语和概念的象牙塔,走向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党校讲台的?其转折点是什么?林雅华谈到了自己经历的三个瞬间。这让她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也顺利完成了从一个学生到一名党校教师的身份转变。

第一个瞬间源自一次读书经历

刚到党校的那几年,林雅华一直在大量阅读历史书籍尤其是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一次,她读到了青年毛泽东于19178月写给黎锦熙先生的一封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源。

这个本源是什么?对于青年毛泽东来说,那就是哲学、伦理和人心。不久,林雅华又读到青年毛泽东在《心之力》中的一段话: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

就在那时,她突然明白,为什么中国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也明白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在诸多思潮竞相激荡的时代语境中,最终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土地上。

究其根源,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普遍的救世情怀与解放意识,同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的尚民信念与大同思想,在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合流。在青年毛泽东身上,林雅华不仅看到了湖湘学派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更看到中华文明古老的生命道德意识,在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大抱负、心底有苍生的磅礴气势中焕发出现代光辉。

这一刻,她读懂了中国共产党:这不仅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具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更是一个延续几千年的文化根脉、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政党。

第二个瞬间出现在 延安

刚入校不久,学校就组织新入职的教师去延安参加培训。那是林雅华第一次去延安,当她从飞机上往下看时,呈现在眼前的是千沟万壑的 黄土高原。我心里就在想:和中国的南方尤其是江南的名山秀水比起来,陕北的大地真是太过干涸,也太过贫瘠了,但为什么就是这么一个干涸而贫瘠的土地能够成为孕育中国革命的圣地?

第二天,他们就去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旧址,去了 杨家岭、枣园,去到那一个个低矮、阴暗、简陋的窑洞中,看到一盏盏小油灯。那天晚上,林雅华回到宿舍,重新听了一遍《黄河大合唱》。

不知是不是因为我正好身在延安,也不知是不是因为那个夜晚特别宁静,当那音乐奔腾而出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那种国家与民族的命运,那种不屈不挠的抗争与奋斗,就如同黄河之水一般,霎时间奔涌而来。回忆起那个夜晚,林雅华至今仍印象深刻。

就在那个时候,她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延安能够成为孕育中国革命的圣地——越是在艰难困苦和穷乏困顿之时,信仰的力量才越能真正地显露出来。

第三个瞬间发生在2017

因为一个非常偶然的契机,林雅华听到厦门六中合唱团的孩子们用阿卡贝拉的方式演唱歌曲《青花瓷》。当时我感到如同听到了天籁一般。她看到孩子们在舞台上所呈现出来的艺术风貌是相当现代的。但是,在这种艺术风貌中,却流露出非常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曲水流觞似的风雅。

阿卡贝拉是脱胎于西方中世纪时期音乐的一种无伴奏合唱,但孩子们的演绎方式却如此具有中国的气质。这不禁让我想到,在这几十年间,中与西、古与今的交融早已不再局限于一小部分人群,而已经变成了在普遍人群中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光芒。这种细微的变化是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的,但就是这样的涓滴之变,却比其他任何例子都更能说明中国在这几十年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个瞬间让林雅华坚信,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更是一个走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中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将不仅是充分地实现我们国家与民族的现代化,同时也将是为人类文明贡献属于中国的智慧。

正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平凡的瞬间中,林雅华读懂了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信仰和信心:“8年前我认为很难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转变,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现在,林雅华正通过自己的讲述,把这份精神与信念传递给她的学生,更以视频公开课的方式传递给坐在屏幕前的网友们:真实的力量最能打动人。当我们挖掘、讲述、传播红色文化时,里面蕴含着的炽热仍在温暖、激励、指引着我们前行。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感受到我们党的理论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政治话语,它其实跟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情感,每个人的生活轨迹,每个人的思想文化都紧密相关。

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中,我们能看到先辈的奋斗,他们的汗与泪,他们的奋进与困惑,这些都是今天我们发展所需的宝贵财富和重要经验。


Copyright © 3344体育官方网站(陕西)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枣庄市市中区北安路  邮政编码:277160  电子邮箱:smkx@uzz.edu.cn     电话:0632-3786815 鲁ICP备05047007号